《刑赏忠厚之至论》 ――文曲星的答辩论文

沉墨815:

嘉祐礼部

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会

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

答辩人:苏子瞻

导师:欧阳修

专业:政府政治工作学

答辩委员会委员:赵 祯    仁宗皇帝

                            梅圣俞    国子监直讲

                            范仲淹    参知政事

                            范 镇    翰林学士

                            王安石    宰相

                            钱公辅    知制诰

                            欧阳修    参知政事

   答辩秘书:曾 巩    进士

时间: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7月5日下午2:30

地址:开封礼部会议室


  要是真的有穿越术的话,我最想穿越的就是到宋仁宗朝旁听这次文学大拿们聚齐的苏轼策论答辩会。那年,这个文曲星才21岁。那年真是人才济济,三百八十八个举子参加了进士考试,为大宋王朝积累了一大批国家可用之材。初考项目为历史和政论,然后是经典古籍。考试过关的学子们再在金殿上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策论。这最后一道策论考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历史见证了苏东坡交出了满分作文。


  我估计这次的命题作文应该是欧阳修本人出的题,源出自《尚书》关于“罪疑为轻,功疑为重”的一句注释。即“刑疑为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欧阳修应该知道皇帝的心思,“仕宗盛治,宽厚和善”的作风也符合欧阳修的治国主张。出题的时候可能想到了几百年前唐太宗贞观六年释囚之事。李世民释放关押在牢的390人,让他们回家探亲,到期要求回来。结果这些犯人全部如期回来了。我估计当时的苏博士早已将这段典故背得滚瓜烂熟,所以宋仁宗嘉祐二年的那场著名的考试让其发挥到极致。开篇先以古代尧舜等圣贤劝民向善为铺垫。到了周朝,虽设了刑法,那也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劝人向善。接下来,苏轼紧扣“疑”字点题,阐述自己对刑赏的观点,颇得圣意,想那主任委员一定是边听边点头的。苏轼认为爵禄和刀锯并非劝善和惩恶的最佳手段,而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天下才能归仁。这是策论得分的关键点。那场考试大家都交了同题策论文,并且不乏文章写得好的。但只有曾巩(我老家江西抚州人)和苏轼的文章让历史记录了下来。而苏轼的这篇文章被后人选入了唐宋八大家文集中。


  嘉祐二年的那场礼部考试让欧阳修网罗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学子,后来多数成了安邦定国的人才。据说那次是封闭考试,即考生的姓名是不写在考卷上的,只有顺序号。曾巩在之前已拜入欧阳的门下,欧阳阅卷时发现苏轼的考卷文风与自己的极相似,以为是曾巩的卷子。当然,另一篇真的曾巩的卷子也不错。为了避免别人猜疑自己袒护自己的学生,就阴差阳错地让曾巩得了头名状元,而苏轼屈居第二。后来欧阳修将苏东坡的卷子传给同僚观看,曾激赏数日。欧阳修感叹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从古到今,得高望重的导师辈对尚未出道的学生评论,如此不顾身份的,恐怕只有欧阳修一人吧?多年以后,欧阳修的墓志铭是由苏轼写的,感情之真,悲悼发自肺腑,那也是感天动地的。

评论
热度(5)

© hexun11791433 | Powered by LOFTER